<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方圆谈 | 为种业振兴注入科技内核

        时间:2023-01-04 12:30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把种业振兴行动切实抓出成效,把当家品种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日前,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再次聚焦种业振兴,为攥紧中国种子、端稳中国饭碗再加力。

          推进种业振兴,是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种业发展取得显着成效,种业“芯片”不断创新突破,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良种覆盖率在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水稻、小麦两大口粮作物品种已实现完全自给,杂交水稻国际领先,农作物重大新品种不断涌现。但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育种创新水平不高、种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市场环境亟待优化等不少“卡脖子”难题仍存在。只有在“一粒种子”上下更大功夫、做更大文章,才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推进种业创新,根本出路在科技。谁拥有了突破性的创新品种,谁就拥有了种业竞争的主动权。面对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提振种业创新发展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加强“大联合”“大协作”,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难关,破解一批“卡脖子”问题,集成创新一批实用模式,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品种,使我国重点作物和畜禽育种创新能力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水平;另一方面,在种业科技攻关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中有更大力度、更远谋划的创新作为,为加大种业振兴后备人才储备夯实基础,为早日实现重要农产品种源自主可控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种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推进种业振兴任重道远,这既是一个长期过程,更是一个艰辛历程,品种选育、种子繁殖、推广销售等环节,无论是解决育种难题还是实现追赶超越,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一生一稻”,“中国抗虫棉之父”郭三堆“一生一棉”,“甜瓜大王”吴明珠“一生一瓜”……这些享誉国内外的知名育种专家一辈子辛勤耕耘、默默奉献,用青春、智慧、汗水换来了优良种子。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就要拿出攻破“卡脖子”技术的干劲。甘坐冷板凳,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心无旁骛、深耕细作,加快实现从跟跑、并跑向领跑的转变。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在有限耕地上多产粮、产好粮,种子是关键。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支撑,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和开发利用,加快生物育种产业化步伐。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勇于创新突破,大胆迎接挑战,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持续增强我国种业国际竞争力筑牢根基,为百姓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提供坚实种源支撑。(乐兵)

        打印文章 | 加入收藏 | 分享到:
        技术支持:安徽子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http://www.yeecm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