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杨栋灿
辛育龄,“七一勋章”获得者 (制图:李芸)
“救死扶伤平生愿,人生价值是奉献”, 这是“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的人生信条。从在胸外科领域多个方面取得“从0到1”的突破,到培养千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80多岁高龄仍坚守在诊疗一线……辛育龄的人生历程,生动诠释了共产党人报效祖国、心系百姓的博大情怀。
接过一颗火种,种下一片赤诚。1939年4月,年轻的辛育龄见到了影响和改变他一生的人——白求恩。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担任司药的辛育龄和白求恩一起救治伤员。手术室外炮火连天,手术室内的白求恩仍然镇定自若,“距阵地越近,就越能多救一些伤员。”这样的勇气胆识、医者仁心,让辛育龄深受震撼,“让我觉得如果以后可以做一个像白求恩那样的医生,救死扶伤,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73年后,一位青年医生请辛育龄在刷手服上写一句寄语,辛育龄用有些颤抖的手写下:“做白求恩式好大夫”,他这样寄语后辈,也这样从医一生。
心有大爱,方能赤诚奉献。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医疗事业艰难起步,百废待兴,胸外科几乎一片空白。从苏联获得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后的辛育龄,毅然选择了到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工作,组建胸外科。从1958年到1980年,他牵头举办培训班,为全国培养出10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他还经常亲赴各地帮助胸外科医师做手术,指导40多所医院建立了胸外科……在胸外科医学事业上,辛育龄忘我奉献,作出卓越贡献。“非典”疫情期间,中日友好医院成为定点收治医院,时年82岁的辛育龄作为医院的首席专家,参与了每一位重症病人的会诊工作;2008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他主动捐款1万元,又交纳特殊党费1.2万元。辛育龄始终把个人理想与党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说:“我始终以白求恩精神为座右铭,核心就是两个字——奉献。”
执着坚守,做一棵无影灯下的“不老松”。1982年5月,已是花甲之年的辛育龄,被国务院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他带领团队历时三年建成的中日友好医院,曾为当时的各大医院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随后,辛育龄主动请辞院长。他认为,组织上交付的筹建任务已经完成,接下来,他更愿意专心做一名外科大夫。“一切为了病人得到更好的疗效”,这是辛育龄留下的殷殷嘱托,而他在中日友好医院建院伊始树立的“患者至上、文明行医”的院风,也传承至今。奉献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离不开经年累月的坚守,如果说奉献是辛育龄人生的主题词,那么坚守无疑是他人生的底色。辛育龄80多岁还坚持每周出门诊,并参加科室查房。遇到危重病人,辛育龄常常在手术室坚守七八个小时,术后彻夜不眠,亲自守护病人。辛育龄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好医生,做一棵无影灯下的‘不老松’。”直到89岁,他因无法站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临床。
从战火中走出的“红小鬼”,到无影灯下的“不老松”,时光可逝,辛育龄“人生价值是奉献”的信念不变。党员干部要以辛育龄为榜样,坚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不论在哪里、在哪个岗位上,始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工作,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在平凡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