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云舒
10月31日至11月5日,2020银川国际智慧城市博览会举办。此次博览会以“创新智慧城市,赋能社会治理,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展示种种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智慧成果。图为博览会吸引许多市民前来互动体验。(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金秋时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在北京胜利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擘画了未来5至15年的宏伟发展蓝图。
一个更加现代化的中国,会是何等景象?全会明确了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着扩大;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在会议公报中,“人民”一词共出现23次。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在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中是单独列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回望此前的13个五年规划(计划),人民至上作为一条清晰主线贯穿始终。以人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现代化之路的鲜明特色。
“现代化的中国”,是百余年来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
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中国曾经被抛在这个过程之外。
十九世纪中叶,在西方枪炮的冲击下,中国被迫打开国门,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战乱频发、民生凋敝的中国,“是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处国际中最低下的地位”。从那时起,一个“现代化的中国”,成为无数仁人志士一生梦寐以求的目标。
中国应该如何实现现代化?百年前,孙中山曾描绘过他心目中“发奋为雄”的中国。孙中山希望建立的现代化,不仅是船坚炮利的工业现代化,还是“以我五千年文明优秀之民族,应世界之潮流,而建设一政治最修明、人民最安乐之国家,为民所有、为民所治、为民所享者也”。
孙中山没能在有生之年见到一个设想中的中国,但中国人对现代化建设的梦想与追求从未止步。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个四分五裂、满目疮痍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团结统一、前途光明的新中国。然而,这个年轻的人民共和国的家底是如此之薄——重工业几乎为零,轻工业只是少数的纺织业,连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与此同时,国际环境异常严酷。
新中国面对比世界上任何国家现代化都更为严峻的挑战,也拥有比任何国家都更加强烈的复兴意志。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的道路,党带领人民作出了艰辛探索。
1954年9月15日,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时宣布:准备在几个五年计划之内,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9月23日,周恩来在这次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从“摆脱落后和贫困”必须具备的条件出发,提出要“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75年1月,在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分两步走、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再次吹响了现代化建设的号角。此后,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从中国特点出发,“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一定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百余年来,浩荡前行的中国逐渐凝聚起这样的共识:只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打下坚实基础。尽管现代化的征途漫长艰辛,但共产党人以更大决心全面推进变革,已经成为今日中国再创辉煌、全面进步的必然抉择。
中国的现代化体现出鲜明的民族观和人民观
“从各国实践看,现代化至少包括三方面内容:建立现代国家,发展现代经济,建设现代社会。它们之间相互衔接又彼此重叠,没有现代国家就不能发展现代经济,而经济发展又必定要求建设现代社会。”在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世界史研究院院长、历史学系教授钱乘旦看来,综观推进现代化比较成功的国家,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这三方面进行得较为顺利的国家。
自欧洲工业革命以来的二三百年间,世界历史的大舞台上演绎的史诗中,现代化西方国家长期处于主导地位,并试图为世界历史定位。“现代化”成为西方经验和“西方化”的代名词,西方模式似乎成为唯一可以模仿的样本。
然而,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解决不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中国特有的国情也决定了中国无法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
“西方人实现的现代化,其实是一个300多年的长期殖民化的结果。”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温铁军认为,一方面,通过向殖民地转移出过剩的人口,化解了老欧洲人口与资源的紧张关系,为资本原始积累提供宽松的资源环境;另一方面,通过占有殖民地的丰富资源,西方国家从殖民地大量向本土回流资本收益,使之得以迅速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因此,西方的现代化实际是以殖民化为实现手段的资本形成、资本扩张的过程。而在当今的国际政治经济条件下,这种发展路径实际是不可重复的。
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中国现代化经历了从“外源被动型”到“内生自主型”的转型发展,且发展过程大大压缩。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信息化的顺序发展到目前水平,用了两百多年时间,我国则经历了一个“并联式”的发展过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叠加发展,用几十年时间迎头赶上。
为什么这么迫切?因为中国人已经吃够了落后的苦头,中华儿女渴望民族复兴,期盼着中国成为世界上富强的国家。现代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这种只争朝夕的复兴理想,成为中国现代化道路上最强大的凝聚力。
这样一个以民族复兴为内涵的中国现代化梦想,也从根本上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特征:由于承载着中国近现代以来的强烈历史诉求,中国的现代化体现出鲜明的民族观和人民观。“几个人享福,千万人要哭”的社会是要不得的,中国梦不是几个人实现富足的梦想,而是整个民族复兴的梦、国家富强的梦、人民幸福的梦;中国的现代化不仅仅体现在GDP数字上,更体现在亿万人民的民生中。为了实现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梦想,只有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求整体人民的幸福。
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人把亿万人民的迫切愿望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规律的创新认识,凝聚为国家意志,遵循人类社会现代化普遍规律,同时坚持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经过一系列前无古人的实践、永不停滞的开拓创新,带动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相应的变革,最后塑造了中国现代化波澜壮阔的画卷。
中国的现代化有着许多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十九届五中全会规划的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催人奋进。
不仅仅是经济的强盛。中国的现代化有着更多独特而丰富的内涵:
特色一:立足人口规模最大的国情,实现共同富裕。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伴随着贫富分化和对发展中国家的掠夺。与西方发达国家少数人享受现代化成果不同,我国的现代化不仅是总体上的现代化,而且是立足人口规模最大这个国情,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现代化,是每个人的现代化。本次全会首次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远景目标提出来,在改善人民生活品质部分突出强调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正是体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特色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人民向往的美好生活,不仅是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家家仓廪实衣食足,更是精神文化生活丰富、人人知礼节明荣辱。
特色三: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历来都在国家发展、人类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这个作用更加凸显、更加重要。中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需要新的发展理念,构建新的发展格局,所以五中全会在《建议》中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支撑,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进行专章部署。
特色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几百年来,西方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造成了难以想象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中国的现代化,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探索一条新的发展路径,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整个现代化建设之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通过转型发展,实现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共赢。2019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累计下降48.1%,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可再生能源投资连续5年超过1000亿美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占世界一半以上……一系列亮眼的数字背后,是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特色五:走和平发展道路。西方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历史,是一部充满了殖民征服、资源掠夺、金融控制的血腥历史,也是一部霸权扩张和更替的历史。与西方国家现代化道路不同的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让少数人无限攫取利润的现代化,而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这就决定了在对外关系方面,中国走的必然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发展道路,既要争取有利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要通过自身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准确把握现代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实施系统、协调的战略,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与现代化现实需要的契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基地研究员巩瑞波表示。
以人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坚定抉择
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一书中,曾构想了中国建设的宏伟蓝图: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160万公里的公路,形成遍布全国的公路网,并进入青藏高原;开凿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三峡大坝;在中国北部、中部、南部沿海各修建一个世界水平的大海港;大力发展农业、制造业、矿业……当时有人认为,这些设想完全是一种空想,是天方夜谭。
今天,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顽强奋斗下,当年的设想早已成为现实,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71元增加到2019年的30733元,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亿多人,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2%,建成了包括养老、医疗、低保、住房在内的世界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超过9.5亿人,医疗保险覆盖超过13.5亿人,居民预期寿命由1981年的67.8岁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打响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底,中华民族将历史性地解决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孙中山致力于建设的那个独立、民主、富强的国家,已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中国实现复兴梦的过程,就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国现代化的出发点是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亿万中国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正是中国现代化水平的最佳诠释。
中国走出了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现代化道路。这是一条以实现共同富裕为价值取向,绝不落下一个人的现代化之路,这是一条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之路,这是一条反对霸权、不争霸也不称霸、倡导合作共赢的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现代化中国方案的形成不仅意味着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也意味着现代化并不就是西方化,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范本和选择。
面对复杂形势和各种风险考验,中国正向世界贡献充满魅力的中国智慧,一个古老民族的复兴梦想正在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