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真香,可惜名额有限,这次一不留神与您擦肩而过……”10月12日晚上8点多,来自深圳政务短信平台的一条信息贴心地提醒李汕:没中签。
虽然成为191万人中的分母略有遗憾,李汕倒也没太在意,毕竟中签率仅为2.6%。更何况,他相信这次1000万数字人民币公测只是深圳先行先试的一小步,“后续还会有的”。更令他高兴的是,这次深圳又走在了前面。10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前两天刚出台的《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都让李汕愈发觉得,深圳真是来对了!新一波利好政策给多领域赋权,释放了更多增长红利,对李汕等诸多深圳人来说,也意味着更多机遇。
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是深圳这座城市特有的气质,也是当初吸引李汕的重要原因之一。2016年7月,在北京读了4年计算机专业,并在一家传统互联网企业工作了2年的李汕毅然辞职南下,来到如今所在的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就觉得深圳年轻有活力,创业创新气氛浓厚,发展机会多,非常适合年轻人。”虽然新公司给出的薪水比过去还低,但李汕更看中的是公司未来的发展空间。4年时间,他也从一名新人成长为公司业务骨干。而他在北京认识的同学好友中,已有五六人南下深圳。数据显示,深圳2015-2019年常住人口净流入达166万,稳居各大城市之首。不少青年人把深圳视作创业创新、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目的地。
人才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第一资源。当刚毕业的大学生们还在北上广为押一付三的房租而发愁时,去深圳的应届生可能早已申请了政府一两万的人才补贴。此外,这里还有各种形式的创业补贴、税收等政策优惠,鼓励、吸引年轻人来这里创新创业。深圳也成为全国创业密度最高的城市,平均每10人就有1名创业者。落户更不是问题,“来了就是深圳人”口号遍布深圳大街小巷。据悉,深圳本地人与外乡人的比例为1∶8。
不止年轻人,全国各地心怀梦想的人都被这座包容、开放的城市所深深吸引。来自浙江桐庐的汪成良2012年放弃“铁饭碗”,来到深圳华强北干快递。8年时间里,他从一个连进港、出港都分不清的门外汉,边学边干,见证团队从19人发展至600余人。他总结深圳40年巨变的关键词就是奋斗,“在深圳,没人在意你的过去,只要你努力奋斗,就能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
使人看到希望,这或许是深圳这座城市吸引人才的重要原因。从华强北的造富神话,到腾讯、华为等世界500强明星企业,再到大疆、土巴兔等新一代科技独角兽,深圳通过身边无数的成功故事告诉世人,只要努力,谁都可以在这块热土上成就一番事业。而这希望有坚实的土壤,那就是深圳独特的发展机遇和制度优势。这里除了商业资源汇聚,落户政策亲民,在中央的支持下,制度创新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全国第一个试行工程招标承包制、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率先取消一切票证、成立第一家股份制企业、首次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在一次次具有突破性的制度创新中,深圳打破了经济发展的外部桎梏,极大释放了社会生产力的潜能,也带来了全方面的快速发展。
快,是深圳的节奏,拼是它的法宝。在深圳,“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随处可见,也深入人心。来深圳的4年时间里,李汕通常每天晚上七八点下班,九十点也是常有的事。即使在回家的路上,他也总爱浏览行业最新动态,“总感觉时间不够用”。如今,已年过花甲的汪成良虽到了退休养老的年纪,却仍信心百倍地奋斗在一线,不肯停歇。可以说,深圳的腾飞离不开每一个深圳人的打拼。李汕说,印象中深圳的很多小餐馆、水果店等都营业到半夜十一二点,还有很多24小时营业。在新起点上,更多“春天的故事”需要他们继续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来续写。(注:李汕为化名)(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邢婷婷 文字 李芸 设计)